真實事件改編也負起社會責任的模範+三位童星演完不知會不會有陰影+好久沒有一部片讓我這麼不忍看完... ...
(As usual,誠徵翻譯跟我解釋一下上面那些字是什麼意思(答案請參看註四)... ...喜歡每個人的神情還有對焦在孔侑臉上的設計,不用說什麼氣氛就凝重起來。)
很久沒有同時看完小說又看翻拍的電影了。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懶惰(個人電影看慣了之後很懶惰看書的壞習慣),另一方面是小說改編成電影一直讓我又愛又怕;完全照本宣科常會成為趕進度、改編過多又怕面目全非、腦海中的人物具現化有種說不出口的微妙情結都是原因。
幸運的是,這片我自己覺得算是小說本身就很好,改編更是錦上添花的一部電影。
電影從仁浩(孔侑 飾)靠著介紹進入學校、行賄得以得到教職開始說起,到慢慢發現這學校的黑暗秘辛,決定跟人權維護協會的幼真(鄭有美 飾)攜手起身對抗,卻發現這個社會是隻遠比他想像更張牙舞爪、更龐大的巨獸。
本著原著改編的劇情縝迷又沉重(各機關的互踢皮球的嘴臉、讓人覺得WTF的前官禮遇、假上帝之名令人作噁、法庭上的激烈攻防暗潮洶湧)、輔以演員的生動演技(正反兩派都搶眼,童星也稱職,尤其是飾演民秀的白承煥得知不能出庭作證那段讓我哭慘了),這些都讓本片已有一定分數。
但要成就這麼大的張力、以及帶起上映後這麼大的社會輿論,許多影像、劇情上的處理,不管是本於原著或改編的部分都是大加分。
先看本於原著的地方,除了必要的刪減外,有些小地方跳脫了書本的描述、用上了些電影的手法,讓這片既維持了本意又成功轉成強烈的影像。
像是開頭仁浩開車初到霧津、同時交待民秀弟弟被火車撞上的意外,濃霧中虛實交織的剪接,既節省了篇幅交代了背景、又營造了氣氛,從片頭就開始告訴你這不是片讓你輕鬆看的電影,很是過癮。
還有判決公布後,對比周圍所有人強烈的情緒,或是開心脫罪、羞愧不語,或是不可接受、喧囂吵雜;仁浩以漠然的表情,搭配上法院中的光線流動,讓臉由亮轉暗終至隱默,這完全是一個影像上的手法,也是呈現書本原意很好的例子。
改編的地方細看其實不少,但大抵上沒有脫離原著太多,像是妻子被換成媽媽、還有仁浩在庭上被攻擊抹黑也略而沒提;但大體上此片的刪減都讓電影更單純落在兒童受虐問題上,並無悖離。而電影維持或新增的段落更有聚焦的效果,足見改編劇本之巧思。
像是本片中少見的溫暖,落在眾人來到海邊的那段,帶出海倫凱勒說的那句: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反而是聽不見、看不到的。」恰巧呼應到後面妍豆(金賢秀 飾)用以辨別雙胞胎方法的大快人心,也讓這句話多了另一層解讀。
事件結尾回到開頭的火車鐵軌,民秀抱著殺害弟弟兇手的同歸於盡,帶著悲壯又濃厚的復仇味,是書中沒有但電影中十分強烈過癮的橋段;還有電影最後眾人在法院前的抗議、強烈的水柱、無情的鎮壓、旁觀路人事不關己的眼神,帶著韓國電影一貫的沉重力道,令人動容。
故事結尾,仁浩回到首爾嘗試著要回到正常生活,卻在收到了幼真的信後掉進回憶之中;「我從來不想改變世界,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這句讓他反思、一幅霧津的觀光宣導海報讓他佇足,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比自己想的更深陷其中... ...雖然是背對著觀眾,但卻讓我想起殺人回憶 Memories of Murder的結尾,宋康昊的那個凝視!
總的來說,這部駭人聽聞、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以充滿張力的影像把許多我們不曾注意過的社會黑暗赤裸呈現。全片看完好看過癮之餘,不禁讓我思考,當我們台灣的電影新聞還拘泥在票房收視率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看到這樣一股背負起社會責任的影像力量出現呢?
如果你喜歡這片,你可能還會喜歡:
同樣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連續殺人案+奉俊昊暴力美學中萃練出的人性探索: 殺人回憶 Memories of Murder
韓國導演我是最愛奉俊昊無誤+揭露社會和警方的黑暗面跟這片不謀而合同樣讓人不寒而慄: 非常母親 Mother
附上預告片:
P.s.1
想請問出現在預告片的1:24,法院前的那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勒?
片中主角仁浩也在那三個字前佇足了段時間,想是有些寓意。
(答案請參看註四)
P.s.2
對於這起真人真事有興趣的人,不妨上網搜尋一下。
素材很多還有很多電視媒體在做了深入探訪,實在是駭人聽聞啊... ...
P.s.3
被這片三個小童星的演出嚇到的人請看過來
如果有擔心他們被兒虐的人請不要擔心,在這裡附上他們三個參加頒獎典禮的影片
儘管聽不懂韓文但光看他們三個天真無邪的樣子,很容易會融化啊... ...(顯示為羅莉控無誤)
P.s.4
感謝好心Ptt版友Middletime的解釋:
海報上面那排小字是"我決心向世界宣告這事件",跟英文版的海報還真是風格差異甚大。
而法院前面的那三個字是"自由 平等 正義",在影片當時出現這三個字,跟「事必歸正」一樣的諷刺...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