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Norton演出驚為天人+揉和種族議題和家庭問題+畫面演員編導配樂一切到位的經典之作!
(Edward Norton眼神凌厲,畫面慘白的反差,無須多言簡單就有力的經典海報!)
(多加了那些字並沒有比較好對吧... ...儘管黑白畫面已經很乾淨但還是顯得雜亂。)
(多一個人也是顯得雜亂,不過下面的slogan可以看一下,還OK。)
(DVD看得到的是這張,紅色系也很酷但比起白色還是略遜一籌啊!)
(網路上找到的,似乎是某個學生的作品,納粹圖案搭配大頭包小頭一次把兩個議題都包含到了!妙!)
(搜尋到的時候讓我差點吐血的一張,怎麼搞得像是某部監獄喜劇的感覺= =)
電影中,種族主義的題材在國外並不罕見(美國有解放黑奴運動,歐洲有希特勒),在宏觀且深刻的劇本下,屢有不錯的佳作。但以這樣一個小小的家族和社區的劇本,就能扎實又震撼人心的把種族及家庭這兩個難解的議題一併表達,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格局讓這整部片有著不一樣的光彩。
故事直接切入發生事情的當晚,Derek(Edward Norton飾)在長久懷抱著對於黑人的恨意驅使之下,虐殺(原諒我用這樣的字眼,不過真的蠻震撼的)了試圖行竊的三名黑人,也就此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牢獄之災。而就在Derek身陷囹圄之時,他的弟弟Danny(Edward Furlong飾)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慢慢走上了跟哥哥一樣的道路。三年過去,當Derek出獄準備要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弟弟正要慢慢的走向自己曾經走上的那條不歸路... ...
(Edward Norton這個轉身的神情加上慢動作、黑白畫面、聖歌讓人一看就難忘記啊!)
細究這部片的成功要從題材方面開始說起,揉合家庭題材跟種族議題於一線,進而闡明內在想說的道理。劇本是它成功的主因。
在家庭這條線的處理上面用了很多今昔的對比,以黑白和彩色的畫面分別現在跟過去,不管是過去父親的一言一行或是父親被殺害的陰影都對Derek的思想起了很大的影響,相對的Derek的一言一行也都被弟弟Danny給看在眼裡(Danny清楚的寫在自己報告的第一行:People look at me and see my brother.)。一個家庭的身教言教從小開始,影響至深在這部片子裡面隨處可見。
(說實話Edward Furlong和Edward Norton長的並不相似(真的不是兄弟),不過讓人感覺到可怕的是他們想法如此類似啊... ...)
這個家庭裡面許多相處的場景值得玩味,同樣一張餐桌,從小的時候父親開始灌輸他們種族主義的觀念開始,到後來那次母親Doris帶了新男友回家鬧的不歡而散,最後還吼出 ''I'm ashamed that you came out of my body.'',而媽媽的新男友Murray說的那句you don't know the world your children are living in也是讓人無奈。同樣一個家庭同樣一個場景今昔對比之下看起來格外的諷刺啊... ...
(Derek出獄後一開始提的是Danny的髮型,但是想說的遠不只於此,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縮影啊...)
Derek從獄中出來之後個性大丕變,懂事成熟了許多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正面的能量,但同時也衝擊著弟弟Danny對於哥哥舊有的想像和觀念,這時候難免會引爆許多的衝突,最後這段椅子上面的開誠佈公還有接下來的哥哥陪弟弟上學、買早餐、跟家人的聊天互動都是遲來的春天。只要願意,擁抱自己家人這件東西永遠都不嫌晚。
(一直到椅子上面這段,我們才知道Derek在獄中遭遇了什麼事情改變了他的觀念... ...)
而在種族議題上面則是沿著Derek這條主線,一路看下來,看他如何從一個徬徨的青少年,經歷了家庭的影響、父親過世的衝擊、Cameron的洗腦、牢獄中的禁錮、超越膚色的友情、出獄之後的衝擊,到最後他才知道仇恨只是沒有意義的東西,已經吞噬了自己三年的生命,所以他絕不願意再讓這件事情重演在自己的弟弟身上。
(以黑白畫面回憶的許多監獄場景都蠻讓人印象深刻,最深刻的應該是那個紋在手上的White power吧... ...)
(從一開始的互看不爽到最後的互相幫忙感謝,無聊的玩笑話常常都是破冰的好話題啊XD)
能夠像哥哥Derek這條主線一樣說明種族主義的迫害的佳作並不罕見,但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力道是在在弟弟Danny這條線上。整部電影對Danny來說只是順著走一天的時間序,從老師指定的作業當中他開始回想從小跟哥哥相處的點滴、家庭當中的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還有事發當晚,最後再由他的報告說出結論,這樣微妙的兩線交錯著實是這本劇本的高明之處。
除了主線明確之外,電影當中也善於巧用意涵,無須多餘的說教就可以讓觀眾自行思考是非對錯。印象最深的是Derek片尾時對著鏡子的凝視,當年胸前那個讓他驕傲的挺起胸膛的納粹標誌現在看起來如此的刺眼(還下垂了XD),搭配上Edward Norton那迷死人的憂鬱眼神,觀眾們怎能看得不難過?
(這一幕沒有幾秒鐘也沒有什麼台詞,但是力道強勁堪稱全片之最,顯見編寫劇本的人手法高明啊!)
故事的最後是個讓人難過的結尾,眼見改過自新的Derek就要開始把全家人一起帶向正面的未來的時候,急轉直下的幫這個家庭上了最慘痛的一課。不是尋求報復的黑人幫派或是白人老大,而是個嘎然而止的收尾(那個轉頭和開槍的效果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有種Gus Van Sant的感覺)。於情理上面這樣的結局並不是很合理(如果只是之前在廁所的那一口菸會不會太狠了啦),但在情緒的釋放上還有戲劇效果上面是個相對合理的收尾方式。
(最後這幕Edward Norton哭得投入演的用力,但劇情太急轉直下了反而讓人覺得有些情緒太滿啊... ...)
不管是Derek還是Danny都在這短短的一天當中,從對未來還是未知的情形下,從跟家人的互動和分享當中,了解到了未來該如何走下去,隔天早上一起去買的早餐、上的學校、遲來的家庭溫情都已經讓人饜足。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一個嘎然而止的收尾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也許更有悲劇色彩跟戲劇成分吧。
導演把自己想說的結論放在最後,用Danny的報告和口吻來說明:Hate is baggage.生命太短,沒有必要,也不值得浪費在仇恨上面。從古自今不管是種族主義還是戰爭,憤怒之下造成的結果永遠都是令人後悔的,但人們要花多少的時間才知道不該浪費時間重蹈覆轍在憤怒和仇恨上面呢?
總的來說,這片不管在各方面都有水準之上的表現,甚至帶著點所謂的名家風範。不管是淺白又入世的街頭幫派場景,還是不刻意造作說教卻又能震撼人心的家庭和種族議題都揮灑自如,讓這片在同類型片裡面硬是多了些錦上添花的分數,十分值得一看!
不過聽說當初在台灣上映的時候不是賣得很好,而且隔得有點久了DVD有點難找,想看的人可能要辛苦點啦:)
如果喜歡這片的人,你可能還會喜歡:
多段式劇情但都圍繞著種族議題+眾星雲集十分值得一看: 衝擊效應 Crash
附上預告片:
想不到這部電影最差的地方,竟然是在它的預告... ...
順道一提,IMDB裡面的trivia欄位真的蠻值得一點的,常常都有些你意想不到的冷知識啊:
This film uses the word "fuck" 205 times.
The quotation that concludes Danny's paper is from the closing words of Abraham Lincoln's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in 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