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學不像國高中一樣每個同學天天膩在一起同窗苦讀、逛福利社、排隊打菜
但七年的回憶,自己一個人坐下來細細的回想,翻著以前寫的網誌,頓時覺得濃的想掉淚... ...
大一的那年我18歲。
微積分、醫學之夜、迎新宿營、啦啦隊、拇山講座、花蓮、吉他營、47th寒出、10th飛躍、48th暑出
18歲的我也許還搞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但還是願意拼了命的去做別人希望我做的事。
大二的那年我19歲。
K29、幾乎空白但仍然all pass的課業、嗯、活動部、96社研、49th寒出、11th飛躍、50th暑出
19歲的在我最忙碌的一年裡面、多了很多想法(看以前網誌就知道),想要搞懂自己是怎樣的人。
大三的那年我20歲。
K30、整合考、社療、51th寒出、12th飛躍、環島旅遊
20歲的我在課業和社團的轟炸中,就此跟社團說了再見,第一次感覺到"前"這個字這麼的讓人難過。
大四的那年我21歲。
聽奧志工、學生製片、舞台劇、特映會、影評、國考
21歲的我開始發現世界有多大,開始覺得不該再為了應該做去做,而是為了自己想做而去做。
大五的那年我22歲。
髮模、ONCE studio、941周、授服典禮、29聚
22歲的我努力在很多事情當中取得平衡,不管是校內或校外、老友和新人、課業和玩樂,進入了醫院。
大六的那年我23歲。
Clerk、永遠的20組、popping、影展、種子評審、路竹會、月卡
23歲的我開始為自己的未來、養活自己做打算規劃,學著自己一個人也要能去做很多事情去很多地方。
大七的那年我24歲。
Intern、Happy Fin's Friends、新加坡、宿霧、Blogging
24歲的我拿到人生的第一份薪水,開始朝七晚五的工作,在這個學生和上班中間尷尬又幸運的身份中度過了最後一年。
這樣歸納起來,七年的時間還真的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
18歲到24歲大概就是一個人被稱為青春的一個時期
在大學中度過這七年其實是個很幸運的事情
可以上課翹課、共筆堆積如山再來拼他個三天三夜
可以吃喝玩樂,而且是在沒有太多經濟壓力下
可以去嘗試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會被說是不務正業
這些東西都是在高中或是就業的時候沒有辦法做的!
大學七年也讓我慢慢的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慢慢發現
人生中,不管是考一個試、辦一個活動、談一場戀愛、出國旅一趟行其實都是些了解自己的方法
原來自己是個臨時抱佛腳的人又或者自己是個按部就班的人?
原來自己是個領導者或是是個實行者?
原來自己是個獨裁的另一半還是很放任自由的另一伴?
原來自己是很獨立的或是其實很依賴?
這樣想起來,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不就是為了搞懂自己是怎樣的人嗎?
也許我還不是很懂,但至少這七年的時間幫我起了個頭
最後是老話一句:
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希望我明天不要哭(好啦哭了就算了),希望我明天會微笑的跟大家說再見:)
附上畢業催(自己的)淚歌:
我們明天見!